免費
47659人看過
講座內容
主題:環境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
主講人:馬鈺淇
廣州美術學院生活工作室大四學生
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每干一件事的時候,都是在特定的環境(語境元語言)下才會做那樣的事情,而不是在一個宏觀的環境下。那在產品設計中,我們為什么要去強調環境?是由于地球帶來的重力賦予了一種秩序,我們在這樣的秩序下有序地活動著,那我們是怎么接受環境的信息?我們又是如何理解環境中的信息?其實,設計師是在特定的環境里,不斷挖掘用戶的認知項,通過符號化的解釋把它設置在產品設計中,例如,我們所有的無意識,本能行為都來源于特定的環境,所以我們去做設計的時候,我們都是先從設計調研開始,環境里包括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還可以是各式各樣的環境,就像人的情緒,氛圍。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和思考環境,把握產品本身和產品所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把這些應用到自己的設計實踐中。
主題:用生態學理論淺析安東尼格姆雷作品
研究團隊:鄭銘佳、黃百川
主講人:鄭銘佳
廣州美術學院生活工作室大四學生
安東尼格姆雷,一名以雕塑為載體研究空間與人的身體之間聯系的當代藝術家。他的“用雕塑去構筑我們的知覺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創作理念與設計生態學理論中關于實體、環境、知覺三者關系的論述不謀而合。此次研究將利用設計生態學理論,從環境的視角去分析安東尼格姆雷藝術作品的創作特點。透過他的藝術作品,去梳理和論證生態學理論在文本編寫過程中的具體操作,以此為我們的設計與藝術創作提供新的創作視角。
主題:行為的客觀寫生
研究團隊:吳雨晗、李天晴、孔瀅璐、麥揚、蔡曉靜、趙瑩詩
主講人:李天晴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大三學生
我們小組是從行為出發,研究客觀寫生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式??陀^寫生是描寫生活中所發生的,毫不起眼的現象,或人的行為。設計師在生活中發現了這些現象及行為并把它們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創造出許許多多優秀的設計作品。這不禁讓我好奇,客觀寫生是怎么運用在產品設計上的?無中生有是不可能的事,從理論的基礎上來思考設計是必要的。于是我們在理論的基礎上,對設計師的設計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探討設計作品的共性與差異性。我們希望通過分類篩選從這些設計作品中研究其設計原理。
主題:符號與產品間的雙向推演
研究團隊:景恬華、陳佳婧、譚穎儀、黃奕凱、陳思婕、何明和
主講人:譚穎儀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大三學生
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產品,其中一些看圖說話的設計為什么會讓我們覺得沒有設計感?產品設計實際上是對產品文本的再次解釋,是用產品外的一個符號和產品之間進行解釋。符號與產品之間的解釋實際上是符號的一種感知(所指)與產品之間進行解釋。但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有時卻會直接把符號的能指(品質、造型等)直接帶進產品中去解釋,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會讓人覺得沒有理據性。因此我們從符號學的角度,探討符號與產品間的雙向推演,讓我們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運用產品外的一個符號和產品之間進行相互解釋。
主題:產品文本中編寫過程中的層級與層面的設置
主講人:王秋玉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研究生一年級
產品設計實際上就是對產品文本的再次解釋過程,而解釋是片面化的,以不同片面化的解釋方式構成了層級,不同層級對產品的解釋更趨于豐富和完善;因為一個符號需要另外一個符號加以解釋,符號的解釋項需要另外的符號加以解釋,在層級中需要尋找另外的符號,在人類的文化環境中尋找各式各樣的符號與之匹配與解釋,這時,產品與整個人類產生意義之間的關聯。把產品放置在整個人類文化環境中,以不同的解釋方式與整個文化環境產生許許多多的關聯。對產品文本解釋方式的多元化,也讓產品的設計也走向多元化。對產品文本的不同解釋過程中,產品創意的類型變得更加豐富,同時讓產品的表意感知更加合情合理。
主題:故事與文本的三種編寫方式
研究團隊:周佳純、劉藝婷
主講人:周佳純
廣州美術學院生活工作室大四學生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子的感受:很多商業設計大費周章介紹了自身品牌故事,然而我們會覺得“不走心”“get不到”;也有一些設計會讓我們每次看到都熱淚盈眶...究竟產品文本與故事文本的不同主體性側重的文本編寫,會引導出哪些類型的設計?這些設計的特點是什么?講者希望能夠在此次演講中,讓設計師更好地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產品文本與故事文本的編寫。
主題:符號學原理淺析鈴木康広作品
研究團隊:陳思婕、譚穎儀、黃奕凱、何明和、陳佳婧、景恬華
主講人:陳思婕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大三學生
鈴木康広是一位日本藝術家,他的作品為人們日常熟悉的現象提供了新的解讀視角,他的作品也因極具趣味性而缺乏功能性被媒體冠以“無用之美”的稱號。此次研究將利用符號學原理,從文本編寫的角度出發分析鈴木康広作品的創作特點。進而思考產品進入藝術表達的可能性及作品表意的文本設置方式。
主題:服裝設計的兩種解構——文本內部與類型之間
研究團隊:李塵玉、謝惠珊、黃俊旋、陳麗珠、袁梓暉、甘霖、廖詩、華紫逸
主講人:謝惠珊
華南農業大學服裝設計專業大四學生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解構主義風潮至今仍然席卷著服裝界,所謂“解構主義”,就是將日常的設計打破后再重新組合與構建,不是真正的完全沒有結構,而是一種自由的變構。我們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選取了服裝的解構設計中的,對服裝文本結構內部與類型之間,這兩種解構方式進行分析、探討,在設計服裝時提供解構方式的參考,從而更好的服務設計。
免費
47659人看過
3人打賞
機構簡介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智能與體驗創新教研中心
互聯網時代,具有智能化以及良好用戶體驗的產品及服務系統逐漸成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趨勢。
智能與體驗創新教研中心依托交互設計、工業設計工程及交通工具設計,緊跟經濟技術、社會的發展需求,期望通過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領社會的發展。
中心分為“智能出行”、“ 智能產品”、和“交互體驗”三個核心方向。設計的對象從關注 “物”的造型,到關注人的行為心理、情感與體驗;關注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共生關系;關注有新技術引發的生活方式變化以及隨之帶來的設計革命。
智能出行研究方向通過介紹系統的交通工具設計知識,關注信息時代新的智慧出行模式,關注車與人、車與環境、車與社會之間關系設計;智能產品設計方向通過介紹智能技術原理與應用,結合技術整合與創新產品研究,凸顯出產品的智能化特征;交互與體驗研究從體驗的視角出發,關注用戶體驗、服務體驗、品牌體驗等核心問題,設計的對象可以是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生活方式創新等內容。
直播常見問題更多>>
-
1、我如何觀看直播課?
-
2、直播課程結束后,還可以再學習嗎?
-
3、直播結束后,多久才能回看?
-
4、我該如何與講師互動?
-
5、我可以在APP上觀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