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職業通道分論壇,該論壇主要探討了設計畢業生都在從事什么樣的行業,能夠拿到多少薪水?從而了解教學大綱應該針對培養目標還有培養模式做哪些更新,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就業目標在哪里、產業的需求在哪里?
在本段演講中,來自騰訊公司的高級設計總監葉慧兒,發表了題為“交互設計師的成長歷程”的演講。她在演講中主要分享了包括在騰訊、Facebook以及傳統產業設計的現狀,對設計流程、方法和工具也做了很多的總結,告訴你設計師應該如何在企業里面取得成長,還有怎么樣去建立自己的團隊。
重點獲益
· 了解設計教育和行業需求的差異
· 了解設計師如何在企業中獲得成長
· 了解如何去搭建自己的設計團隊
圖文實錄:
我想先問一下,有多少同學是現在已經工作了?可以舉一下手。為什么這樣問呢?其實也可以按照你們比較有興趣的話題調整,多講一些不同的經驗。
我今天的議題其實有一部分是跟我自己的個人經歷有關的,在分享的后半部分,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成長,我從學校出來作為設計師在行業里面發展,到我自己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從而希望可以給大家多一些了解,回顧一下設計師在行業遇到什么挑戰和問題,也希望老師可以往這方面多關注,培養你們學生具備面對在行業里面的發展遇到的一些挑戰的能力。
這個吐槽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設計師沒有話語權。我也聽到很多學生跟我講:Amy,我以前有一些師哥師姐也是設計學院畢業的,他們跟我講,以前在學校學到的拿到工作用的時候落不了地,學校學一套工作是另外一套。當他去工作的時候會發現,以前學校學的工作方法和理論為什么在工作里面沒有落地?這個也是在管理里面,讓我非常好奇的想法,常遇到的挑戰和問題。
過去一年我轉做游戲行業,接觸的也是游戲設計師,我覺得跟很多產品不一樣,有些方法也不能落地,交互設計師在這個行業發展一般,海外也是如此,比其他的產品可能還是慢一點,所以相對來講,他們在這方面的吐槽也是比較大聲的。還是要簡單講一下什么是用戶體驗、什么是交互設計,在行業里面,如果我跟一些外行的人去聊,告訴他們我是做用戶體驗的、我是做交互設計的,他們還是說聽過,但是其實是做什么呢?他們其實不太理解,我跟他解釋了五分鐘后,他還是覺得這個概念很虛不是很清晰。
大家看過這個品牌嗎?在上海有一個店。鳳梨酥,臺灣不是很多人賣么,這個有什么特別?我去了這個店,在一個小區里邊,單看門口并沒有明顯的關于品牌的標識,進去店里面環境也是很安靜、很舒服的。一進去,服務員把我帶到座位上,就會把一杯茶和一個鳳梨酥端到我前面,到這個時候我一分錢不需要付,理論上如果我不買的話喝完這杯茶、吃完這個鳳梨酥就走了,你能想象在中國十多年前能有這樣的產業嗎,這個店在其他地區也開了很多分店,應該還沒有關門,我們說這個也是用戶體驗的一部分。
這是做體檢的,這樣來看你覺得這個環境是海盜船,為什么會有這個設計呢?這個工程師幫助人做檢查和體檢,他非常高興自己做了這些技術出來,但是有天他兒子生病了,要去醫院做檢查,他跟醫生聊的時候發現,很多病人、很多小孩子都很怕去做體檢,很多小孩可能沒做檢查之前就一直哭,不愿意做這個檢查。當時他就覺得自己這個設計其實也沒有多好,后來他跟IDO合作把設計變成海盜船,整個環境設置的都很輕松,他們再去做一些調查,發現有小孩檢查后離開房間會跟媽媽說,要不我們明天再來吧。跟以前的體驗是不一致的,我們說這個也是體驗設計。
滴滴打車我每天早上都會用,這個應用出來之后也改變了我們交通方面的體驗。紅包大家應該也很熟悉,尤其在騰訊,現在有什么高興的事我們都發一個紅包,我們怎么去發紅包、怎么去交流,很多的體驗都不太一樣了,這部分也是交互設計。英雄聯盟大家玩過嗎,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年輕人圈子里非常流行的游戲,這也是體驗設計的一部分。Journey是美國拿了很多獎的游戲,最初我的學生給我介紹有這樣一個游戲,他說他玩了之后覺得心情很安靜,這個游戲很特別、體驗很不一樣,所以我特別去體驗了這個游戲。
用戶體驗這一塊,剛才我們看到很多例子,整個定義其實很不清晰,所以其實作為交互設計師,我們去找工作,怎么去發揮我們的價值、怎么告訴別人?剛才說了滿意度越高的工資越高,我怎么告訴別人我的東西是值錢的?在美國,如果你去開一個創新的公司,你的合作伙伴中如果有資深交互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師,其實是會加分的。但是,現在在中國,在我們的行業,很多時候我們還是美工。用戶體驗有很多理論,不同行業整合到交互設計的用戶體驗,在行業里面不同,學校的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樣,甚至有部分行業可能UI設計、產品設計、服務設計、游戲設計也算一部分。整個行業在變,所以教育、培訓也需要按照行業的變動做一些調整。
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吧。2001年到2003年的時候,我回去美國念書,當時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了,要找支持者開公司其實也不難,問題是在行業里面,大家問一個問題說:你怎么能夠持續吸引你的客戶回來使用你的產品?當時我理解的是一些客戶要怎么去招攬注冊的用戶,他是送禮物的。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客戶,他的產品是女性網站,你過來注冊就給你一塊SK的面膜,但是我來注冊又如何呢,你這個網站和產品是否能滿足我的需要?我是否能重復回來?
所以,我回去念設計,在學校里我們會討論什么是交互設計,當時我就覺得好奇怪,我們不是已經有這個課程,在行業里面不是已經有這個崗位了么,為什么我們還在討論?當時的老師告訴我們,你們出去就是行業的先鋒者,當時其實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找個工作嗎,但是當我工作以后開始去找第一份工作,我就發現原來行業還沒有為我們準備好,我們在學校學了很多的理論,其實跟行業的架構沒有磨合好,所以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在行業里面我的身份和地位模糊不清,很多設計師在行業里面的成長其實有很多瓶頸或者是很多困惑,也是剛才調研的報告跟數據里面反映出來的。
剛才也提到了,在師資教育這塊可能還是跟行業的需求有一個比較大的空缺,所以其實以前在行業里邊,管理了很多交互設計師,要不就是工業設計轉過來的比較前期的一批,要不就是他們設計師自學看了一些書從行業里面積累一些經驗,只是到最近這幾年有辛老師開了課程,在交互設計這個行業有專門去學這一塊的學生來到我們公司工作。所以很多時候,其實設計師在行業里邊他們有很大的困惑,我是用什么流程、我是用什么方法論,我在公司里邊常常跟年輕設計師說流程和方法論是死的,重點是怎么去落地,而且方法論和流程只是按照你公司的產品、你公司團隊的需要等等做一些調整??赡躑seful,Usable and Desirable這個可能大家也聽過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話題,作為設計師,我們了解我們的工具嗎?剛才提到很多現在在行業里面的設計師,可能他們都是自學的,只是他們可能自己看了幾本書開始在公司里面、行業里面工作,超過一半是設計師三年以下的工作經驗,如果周邊比他年長的老板和管理者都不是這個行業的,他這三年內學到的其實還是挺有限的,甚至還有一些挑戰是說在國內,如果我們看一些翻譯的設計書,如果翻譯人員對師資不太了解,他們的理解可能還是會犯錯的,甚至以前看過一些中文翻譯的書,我會假想如果我是只看這些書,然后我在行業里面工作,很多的工作方法和理論我還是不太理解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在微軟和Facebook的流程中,大家想過有什么區別嗎?微軟是一家軟件的公司,這個是微軟幾年前他們一些新的辦公室裝修是這樣的,我還沒去微軟工作的時候,當年我的領導跟我說,你一定要過來看看我們,當時我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過去,后來我才知道,其實微軟的文化是一個員工一個辦公室的,為什么?因為他們以前大部分都是工程師,他們希望安靜在房間里面工作,但是當你去做互聯網產品的時候,或者只是現在我們在行業的發展,只是我們要不同的行業背景的團隊彼此的合作,如果我們每個人還是在這個辦公室里面,只是你交流好了。所以后來其實是把辦公室都改變了,變成是玻璃的門,房間也小一點點,在外面可能有更多一些的合作開小會的空間,這個是Facebook辦公室的照片,可能產品經理都在坐在這邊,用戶調研和設計師坐在一起,這樣的環境和剛才的環境你覺得磨合、交流溝通哪個工作環境會更好一點點?這就不需要我多說了吧。傳統行業跟互聯網行業的差別、流程、工作方式還是很不一樣的。
騰訊和創業公司的文化又是什么樣的呢?創業公司我先講一下,傳統十多年前創業公司都是這種,可能在車庫里面沒有裝修那么好的地方,小的團隊整個年輕人都去開公司。這是現在很多孵化的地方,這是臺灣的孵化中心,現在中國國內企事業有很多這樣孵化的,現在的裝修都是很高大上的,連我都覺得很好,這個裝修很美,我想過來工作。很多時候在行業里面其實我都會提醒同學,只是他們的流程和工具都還是要選一個最合適的工作方式落地,沒有最好的工具、沒有最好的流程,只有合適的。
大家可能也在互聯網里面看到過這個圖,這是講文化的差異。我想跟大家講一下,在設計里面文化的差異在哪里?我剛才去騰訊的時候,他們就邀請我,Amy你作為一個設計專家,你來到我們公司,我們去騰訊大講堂講一些課吧,我說好,但是我說我不是太了解,可能現在還不太了解國內的情況是什么樣。我就覺得要不先等一下,他說不用等,你去吧,我說好吧,我該按照我的理解做了一些分享。當時我的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學,他們當中的一些細節我覺得都還沒有到我心目中應該要有的水平,所以我就懷疑他們是否對一些理念、一些流程或者是一些方法論沒有聽過,所以當時我在大講堂里面講的時候,大家可能現在有一些都聽過的,就是剛才說的一些理論。
我分享后過了一段時間,一些比較熟的下屬就開始跟我講,Amy你知道嗎,你在大講堂講的課,我們都覺得水分很高。其實是這樣的,現在這個年代,信息發展很快,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不少,很多的理念、理論我們都聽了很多,但是我們理解的深度或者我們的理解和外國人的理解不一定一致。我剛開始來中國開會,我問他要不我們去理順一些用戶體驗的問題,現在我們有什么問題要解決?在設計公司的時候,是先定義問題、怎么定義問題,在設計里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跟團隊講,要不我們說說有什么問題,很多人可能跟我講其實沒什么問題。但是當我跟著他們去講,我說要不我們談一談用戶的需求吧,然后他們就開始跟我講這個怎么去改。
后來我才發現問題這個詞在中國人當中有一個潛意識,就是默認覺得我們沒做好是有問題的,所以反過來我希望從他們的口中理解產品的挑戰是在哪里,反過來覺得沒有問題,不愿意很開放地講這些問題,導致在我這些管理中可能有文化的差異等等,在經驗里面導致我思考,自己去把這些設計的理論直接翻譯過來,可能理解還是會有一些挑戰和誤解的。在平常我的管理工作當中,我不想跟他們去講很多大理論,而是在一些細節,甚至一些工具和細節,從里面怎么去落地,希望幫助他們去理解這些工具。
很多時候有一個誤解,一開始做一個項目我們做一些調研吧,但是我們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調研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一個理論是說用戶想的、用戶講的和用戶做的其實還是有一些誤差,找中間的區域我們也要看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才去決定我們用什么調研的方法。很多時候,現在很多產品在行業里面做一個調研,但是這個調研的結果最終是否能夠落地到產品里面,這個其實也是不清晰的?,F在我們都會跟他們講,要他們先整理,我們調研的同學先幫他們去梳理一下他們的問題,應該用什么樣的調研方法來去做,然后希望能夠讓他們去把調研的結果落地,而不單只是做一些簡單的調研。
再講另外一個,我覺得是一個小的誤解和誤差。一些團隊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一兩個月就頭腦風暴一次,“頭腦風暴”這個詞說實話用得很泛,比如說兩個朋友去談一下也叫頭腦風暴,開一個大會有好幾十人,把這些idea梳理也是頭腦風暴。這些用詞的定義其實在不同行業、不同公司還是不太一樣,包括我去做頭腦風暴,可能覺得是每一個idea很重要,但是我用一些頭腦風暴的方法,問題的類別是比較重要的。
往往當你頭腦風暴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個技術的挑戰其實是落地的各種困難,可能我回去把這個頭腦風暴做完之后有很多不同的問題,我每一個都去嘗試落地,這個不行就擦掉,這個也不行、這個也不行,這些想法都不能落地的時候,我是不是就要重新做頭腦風暴了?這是很花力氣的,而且效率也不高,重點是說,很多時候當我們去做頭腦風暴的時候,我們知道整體方向要解決什么問題,當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的時候,也不去重新再做頭腦風暴還是會有很多新的想法。
用戶畫像和用戶場景也是這樣一個很常見的工具,就是遇到基礎的工具在落地的時候,同學們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時間有限我就不多講了,我很快的過一下。之前在空間里面,我有一段時間是在管理QQ空間的設計團隊,有一個同學我跟他每周聯系一次給他一些方向,大概是我發現他給我做的用戶場景的描述其實都不太滿足我的要求,要不這個就太虛,要不就太復雜、太啰嗦。后來我覺得這個和我的用戶場景是達不到我的要求,后來我就找了一天,在他旁邊坐了兩三個小時跟他從頭到尾說一遍,從此之后,基本上他說的用戶場景沒有犯什么大錯,都是按照我這個方向來去做的,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而且這是后來我的同學給我重新梳理他的不同版本,其實他是做了四五版,只是還沒有在技術上面,去描述用戶場景還沒有達到心目中的要求。
但是我剛來中國工作的時候,我跟他們講這個梳理其實沒有到位,我作為一個空降的總監,他們聽不懂我說什么的,所以一定要用時間去研究和解釋才知道這些工具的使用的不同,甚至還有很多交互稿的使用,還有一些工具的使用,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不同。當設計師去做Demo的時候,如果做應用,我們是比較鼓勵的。時間有限我就很快速地跳過,我為什么想跟大家分享我這個專業的發展的路,主要是有一個點跟大家分享,我在香港雅虎工作的時候,我是第一名在亞洲招聘編制,所以我當時在香港雅虎的工作非常非常困難,為什么?甚至有產品經理說:Amy,其實你流程都很好,但是可能香港的情況不一樣,要不你還是回美國吧。當我第一次剛剛來深圳工作的時候,還有很多團隊的產品經理跟我說:Amy,可能你在海外很有經驗,但是你對國內的情況不了解,其實我們國內不是這樣做的。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理念,我當時在雅虎其中一個項目是做雅虎網頁的改版,我們內部會分享和分析為什么中國的雅虎首頁跟香港的、跟臺灣的是不一致的呢?當時的網絡速度還是比較慢,所以其實可能翻頁的文案比較多、翻頁的速度比較慢,所以相對來講,國人對文字的處理還是比較容易,相對來講香港人沒有什么文化,看長篇大論覺得很痛苦,所以其實在國內的網頁文字、文案相對來講比較多,這對國內的用戶是非常非常合適的,所以其實導致設計上面有些不同。
但是手機現在iPhone會不合適中國人嗎?不會,大家都很喜歡用iPhone,所以有時候設計好和不好不單是理念的問題,也是跟整個時間點和市場的環境有配合的,現在國內設計師其實希望,為什么很多設計師在工作當中遇到很多挑戰和困難,其中整個大環境還沒有準備好,當年我在雅虎我作為第一個亞洲設計師,其實在我老板的支持下,我把設計的流程合作模型的關系跟團隊重新再梳理的,所以,關于現在國內設計師對話語權的投訴,其實我想鼓勵大家多思考一下,我們怎么去提升設計力量,讓工作的合作伙伴多了解我們的工作,從而讓我們的行業從內部重新規劃一下,謝謝大家。
目標聽眾
· 有志于體驗設計的設計師
· 產品經理及用戶研究人員
· 企業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設計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