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回顧|柳冠中:“中國方案”的設計戰略思考
2025-02-17 23:23:26
閱讀 14222
本文來源:美啊教育
中國設計的新產業是什么?中國工業革命未來將如何發展?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柳冠中受邀出席第五屆廣州創意周,在開幕式上發表主題為《“中國方案”的設計戰略思考》的精彩演講。他帶領大家回顧了中國工業革命40年的歷史,并提出了新的認知方式,柳冠中教授表示:“中國的設計仍需重新認識其品質,并在路徑依賴上面臨挑戰。設計師的角色與合作需要更加開放,同時,強調設計師的性質具有人本內涵,即社會進步與價值提升。”

柳冠中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所長,光華龍騰獎委員會榮譽主席,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導,中國社科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創立了“方式設計“事理學”學說、“設計文化”學說、“共生美學”、“人為事物科學”、“設計學”、“系統設計思維方法”等理論,被世界先進國家該學科理論界承認及引用。并成為中國設計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以下是柳冠中教授演講全文:
今天在這個機會上得到咱們廣大設計界的同仁們的支持。所以今天借這個機會談談自己近來的一些思考,咱們新質生產力它的邏輯是什么?我這個邏輯咱們應該要注意,思維的根是什么?思維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找到它邏輯,我們就可以創造思維方法,就不一定是一定的模式。
起源跟在過程當中的演進,由于各地各地方條件不一樣,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它沒有一定之規是要實事求是,經驗是要創造出來的,這一定要記住這個道理,實事求是,而邏輯是我們認知世界,表達思想跟人溝通這樣的一個基礎,不然的話你文不對題,你講了半天,你沒有找到自己的知音,你很難溝通,很遺憾這個世界太復雜了,所以分了很多專業很多學科,所以每個人都從自己角度看世界,所以自然造成了不同的看法,這很自然,但是要全面的認知的話,我們一定要學會一種邏輯,也就是你對你自己了解嗎?
其實不是,你必須加上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你的兒女,你的鄰居對你認知的總和,因為這個世界是一個系統的,你承認不承認看不看得見,它都是相關聯的,所謂一花一世界,這不是夸張,這也不是神話,只不過我們的認知能力沒有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一定要記住這句話,離開系統結構的元素是毫無意義的,可能大家對這句話很難理解,我們都關心是系統只關心元素,因為元素看得見摸得著,而系統看不見,所以我們往往忽略了,大家看這兩組詞當然很多了,我只列舉我們看到這棵樹非常美,樹根看不見,你的眼睛很好,2.0當飛行員,而視野是指看不見的那部分,文憑能看得見,文化程度,不能用文憑來理解,智商都能測得出來,智慧而我們經常掛在嘴邊是生產力,甚至你背后的東西是什么?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經驗重要,臺上10分鐘臺下10年功,要不要?要,夠不夠?絕不夠。這個世界發展日新月異,我們還要10年功,那么我們這10年功的方向是什么?我一定要清楚巧奪天工,隨機應變,不能解決未來的發展。而我們必須為什么看到工業革命,為什么叫革命?它是生產方式革命,一個農民工三天進場就是熟練工,而徒弟三年01屆還不行,什么原因?是農民強嗎?不是,是背后的生產關系,是設計的事前干預,是設計好了,所以他只做第一道工序,第五道不知道沒關系,最后是分工前提下的合作帶來世界的進步,合作帶來了文明,合作帶來大批量,合作帶來我們看到了家家都有冰箱洗衣機,你皇帝龍袍有嗎?你只能博物館看看,但是由于分工合作,現在的生產關系帶來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生活水平的整體的提升,而這就是我們工業設計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在工業革命這40多年的歷史,這是我自己的看法,給大家提供商量。第一階段中國有了設計師,從美工變成設計師了,這是主力軍,但是應該看到我們的設計師基本上的工作方式是做外觀,就是打游擊,打一槍換個地方,有的設計公司一年可以接上千個單,一個有很資歷的設計師說一年他接了1000多項紡織機械的設計,怎么做的這1000,所以我們必須認識,我們這只是由于引進我們引進的技術,所以我們只要是投入勞動力畫出時間,我們就能設計,那只是做表面。而這個階段由于我們中國發展得很快,在上個世紀末我們已經開始了第二個階段,這個建筑是了不起的進步,就是設計師進到主戰場了,跟企業深度合作,它是捆綁在一起,他了解了設計的全流程,他知道設計不是最后一個效果圖,也不是一開始的創意,而是全流程的干預。它干預到結構,干預到市場,干預到使用,干預到人,而這個的進步是了不起,所以自然從odoem進到ODM開始有自己的設計了,它有一定的定價權了,一直到現在我們關心的品牌戰略,OBM這個階段是在進步在發展,但是夠不夠?我個人看法不夠,OBM你還是只是一個品牌,到底你的品是什么?這個品的評價100年前的品跟現在的品能一樣嗎?剛引進的時候,我們流水線是人家的品質,我們現在的新質它的品質是什么?我們必須重新認識。
所以我們必須看到我們中國現在開始一個慢慢的變化的規律,我們可能忽略到我們是過去是在中國制造,因為引進的流水線在中國制造廉價勞動力投入污染還沒有認知,現在是什么?我們進到世界了,我們整合了全球的產業鏈,我們是由中國制造,就是中國開始不是引進,而是輸出我們的思路,輸出我們的標準,輸出我們的創意,而這個過程中國的制造形態要變。
而在現在看來我們仍然還有一點遺憾,在路徑依賴上,我們還是擺脫不了我們的評價體系,而這個評價體系在中國方案里邊,我們設計界我們一定要認知,也就是我現在提倡的換道超越,我們換一個思路,換一個游戲規則,我們跟外國人平起平坐,我們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不是跟在他后面,而這是我們現在目前的最艱巨的任務。
我們也設計界也要轉型升級,我們設計也要講性質,大家一定要明白社會變了,世界變了,這個外因的發展,國際大環境推動了我們的觀念要推進,如果觀念不推進,我們就會守舊,我們設計也就會守舊了,所謂設計創新設計不創新還叫設計嗎?所以中國出現一個創新設計,設計不創新還叫設計嗎?就本身說我們設計停止了,我們不能停留在僅僅是一個小生產的,或者是一個滿足僅僅市場的要求,而我們應該創造市場,創造需求,所以我們都知道華為的老總任正非說這句話,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不開放就是死亡。
在這個時代看,我們說是看見了新質,實際上背后在發生變化,所以新的生產力代表的優點特點它是看不見的,但它存在創新驅動。
咱們先講創新,設計就是創新驅動,你不創新就不需要設計,那是拷貝那是仿造,甚至這里還具備了綠色低碳必須是環保,就是我們經常說綠色是一票否決制。其次它具有開放融合,現在的我們的工人已經不是過去的工人,我們現在是設計師,本來就是一個綜合交叉的,你必須要跟別人合作。在一個性質上具有人本內涵。人也不是你自己,人也不是個高端人,人是什么?是個社會的人,這個社會是什么?社會的進步,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不是我們自己生活的水平提高,而要看到整個生存價值的提升。
所以我認識性質生產力有三個新,一個是制造是新的,服務是新的,設計是新的,新制造意味著什么?它關鍵不在造而在制。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為什么大而不強?是因為制是引進的,我們只是造了。現在解決新的制就是解決中國的問題,所以對高鐵的認知它絕對不是一般人說的,它是外國人說是graphic,它是真正解決中國人的出行問題,它帶來是本質上的提高,所以它的原理規范、標準流程評價體系,我們要自己打造。就是說要彎不能彎到要換道,換思路,也就是我經常說過50年還是洗衣機嗎?還是冰箱嗎?我過去到海爾交流過,張總的確了不起,他說只要有麥當勞的地方,就我們海爾的銷售網點的確如此,世界三大白鍵的國際標準,他是主要參與者,美國、德國、日本的設計師給他打工,這個都做到了。但是我就問了一句話,我說張總再過三年你還做冰箱洗衣機空調嗎?他馬上就明白了,他說我現在最大的苦惱拿不出顛覆性的產品,因為三年前他引進西德利普哈爾的冰箱生產線,松下的洗衣機生產線,再過三年再引進外國的,難道衣服干凈一定要洗衣機嗎?三年前沒有食物保鮮一定要冷凍嗎?我們中國得拿出自己的方案來,我們要解決問題,而不是冰箱洗衣機的設計。我們現在基本上停留在冰箱洗衣機設計,我們中國做得很好,可以說世界第一了,但是下一個階段是什么?我們難道不該拿出來嗎?又要引進,所以這就是我們講對制造的認知,也就是我們對設計要提升了,不能僅僅是把這件事做好,不是僅僅好什么叫好,我們必須要跨過這個判例,我們中國才有下一步。
第二個新服務,所以新服務什么意思?所有的產品工具都是為了用的,用就是服務人的使用,服務人在不同環節的用。而這個問題要解決的話,我們就認識到服務是我們設計的根本,所以我在30年前就說了這個口號,不斷的在加強,提倡使用不鼓勵占有,解決14元乃至80元的使用,大量的大批的節約資源才是真正的綠色。光說綠色經濟、綠色技術、消費不綠色,源頭沒有解決,人到底要什么?我們到養雞場看雞總在地上做食,到草原上看羊,總在地頭吃草,人成天在飯桌上嗎?所以我們在想我們是人,我們不能每天為那點吃,所以我們到底為什么人叫生活,生活不光是吃飯,我們還要工作,我們還有想象,我們還要創造,而這就是我們人和動物的差別。我們的五官四肢不如動物,但人比動物強在哪里?有頭腦有良心。所以我不大同意體驗經濟體驗設計,你體驗能體現出什么來?你身體能感知什么來?你要思考,要反制,要反思想象,所以人也代替不了人,這是人的優勢。我們所以必須想使用的原理路徑來解決我們對制造的理解,對流通的理解,我們才會有新的服務模式。
第三個是新設計,就是我們必須理解,生產力的重要構成是社會分工深化以后的生產關系,意識形態的革命,而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就是這個的體現,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新設計的新思維,我們在于全世界的產業鏈,而不僅僅著眼在我們一個廣東一個大灣區,我們才有未來,我們才能走向世界,我們才能做到一帶一路,這個思想就是中國方案將構成人類的新生存方式。不像我們過去一家一戶莫管他人瓦上霜,也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分工非常細的企業,而是一個全社會的合作的,這個是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理想。
中國設計已經進入到全新階段,我在廣東首先看到了,我們的設計已經不是僅僅是一個陣地戰,而是在運動當中大設計、大合作、大設計的這個東西社會型的產業鏈才形成了,這就是我們說obm的確進到osm就是從戰略角度來觀察我們的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戰術上,而這是我們中國方案的最好的體現,這就是新產業。
所以我一直提倡我們的設計師要開始做新物種,新品類、新產業,新產業就代表中國未來的社會創新,而這個艱巨任務是必須要從我們這一代年輕設計師開始,我覺得現在已經開始了,所以中國設計要守真不守舊,我們繼承傳統不是守舊,我們傳統繼承什么?我們不是繼承形象的東西,物品的東西,而是傳統的精神。你們今天誰穿漢裝漢服唐裝了,你穿漢服自行車都騎不了,這個不能繼承,我們基層是傳統的精神創造的精神,不斷的在往前走,這就是中國方案。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是轉型升級換道超越的必須由于時間關系我不能展開,大家在一個新的東西,一個就是我們說傳統,今天就是明天的傳統,昨天是今天的說昨天傳今天是明天傳統,那么今天我們做什么?我們一定要清楚,傳統絕對不是我們看到的形制,是背后的所有東西基礎,社會意識,文化藝術的集中反映,這才是我們的傳統。
我們企業必須思考,我們必須在世界拿出一個榜樣來,因為14億的成功對80億的世界是有意義的,衣食住行,這不是這是需求,不是具體的東西,這是中國的傳統哲學,衣食住行問題解決了,至于是什么需要我們去創造,而中國從來沒有停止過某一種東西上面一直在往前走,這就是我們預想,所以認知邏輯它起點一定不是顯性的,我們不能從顯性的東西入手,你必須要從引進的人類的發展需求去入手,我就能創出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物品,全新的產業,最后給大家分享,藝術家永遠要因為藝術家總是從自己角度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提供了各種選擇,藝術家科學家是見規律的,找到規律我們才能夠正確的發展。工程技術人員要求什么是效率,要落地是不落地不行,但是光考慮落地未來,所以設計師想的什么?跟他們有所區別是為海平面的提升,這是設計師的責任,所以我們不能光看彩虹,設計一定要看整個水平的升國家的水平提升,那么這樣的話我覺得中國未來會更好,謝謝大家。

第五屆廣州創意周于2025年1月17-23日在廣州設計之都圓滿舉行。本屆創意周以“新質設計”為主題,凝聚全球設計智慧,共筑設計思想高地,賦能中國設計創新新質發展。同期舉行開幕式、新質設計創新峰會、柳冠中大師設計邀請展、云山十方匯大師論壇、頒獎典禮等精彩活動。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柳冠中、世界設計組織(WDO)前主席Srini Srinivasan等大咖出席。
精選課程
共鳴設計——科學與審美的交匯,以Xiaomi SU7設計為例
李田原
小米汽車 設計總監
設計論文寫作:如何將實踐案例轉換為可發表的文本
2024產品設計專業系統化能力提升課程
2024體驗設計專業系統化能力提升課程
玩轉行為設計 高效提升產品業績(中文字幕)
Joris Groen
Buyerminds 聯合創始人,創意總監